传承五四精神,凝聚青春力量。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为进一步鼓励和激发青年的创新潜力,营造创新氛围,发掘和培育一批优秀项目和优秀团队,4月26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天津分院第二届科技创新成果大赛圆满召开。
五四,正青春;创新,我们在行动。
来自各部门共11个青年团队参与比赛角逐,覆盖“双碳”、海绵城市、BIM、绿色建筑、结构检测等多个领域。经过大赛评比,最终产生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一等奖
“双碳”实施路径研究团队
(项目负责人:张成昱)
荣获一等奖
“双碳”实施路径研究团队针对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了一套涵盖“碳排放计算—目标预测—技术路径—保障体系”的系统化双碳工作方法体系,并在双碳政策咨询、标准编制等领域进行了应用,为开展“双碳”业务提供技术与方法支撑。
二等奖
绿色公共建筑地域气候适应性研究团队
(项目负责人:陈晨)
荣获二等奖
为提高建筑师绿色建筑设计水平,促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研究提出了基于地域气候特点的公共建筑场地、形体等关键设计参数和阈值,辅助建筑师快速进行技术经济指标、气候适应性指标评价,保障建筑方案设计阶段的绿色性能。
供热调试运管平台研发团队
(项目负责人:张鸿宇)
荣获二等奖
供热调试“数字协同”运管平台是一套集桌面端、web端、手机端三端协同的供热调试软件,重点解决了传统供热调试业务中人工计算复杂、调试效率低下、项目管理困难等问题,将分院供热调试业务发展为计算自动化、调试高效化、管理平台化的新型供热调试模式,极大地提升了供热调试效率,有效促进分院供热调试业务的更快发展。
三等奖:
“源网荷储”零碳供暖项目组
(项目负责人:田哲安)
荣获三等奖
“源网荷储”零碳供暖方案,针对光伏发电量能够满足供暖需求的新建或改造类项目,采用光伏光热+储能+热泵的形式,提出了“供暖离网、非供暖季上网”的方案,使用模拟仿真手段找出系统装机及储能容量最优解,解决了部分公共建筑供电容量无法满足电驱热泵供暖的问题,实现零碳排放,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系统化全域海绵城市技术服务团队
(项目负责人:王瑜)
荣获三等奖
基于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背景,构建了“顶层规划-过程管控-效果评估”三段式服务体系,并开展广州南沙新区明珠湾起步区等地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实施方案、海绵改造、海绵监测等工作,协助政府有效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展示海绵城市建设效果,持续提高我院政府智库作用。
绿色健康建筑创新研究团队
(项目负责人:贺芳)
荣获三等奖
立足后疫情时代健康人居环境安全性能提升需求,进行了建筑健康保障思路探索。基于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技术,研究出一种气溶胶浓度的预测方法,利用该方法可建立预测模型,较精准预测室内污染物浓度,为优化空调通风系统控制、改善空气品质提供支持,进而保障建筑健康水平,增强人居关怀。
检测鉴定实用型工具研发团队
(项目负责人:何静)
荣获三等奖
检测鉴定实用型工具研发团队结合静载试验项目需求自主研发了一种新型百分表支架,该支架组装简捷、携带方便,弥补了传统百分表支架租赁费用高、耗时长的不足,同时对降低同类项目成本、提升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该支架可调节高度、独立稳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静载试验项目的数据精度,降低了检测人员的安全风险;该支架的研发为承接静载试验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形成构件监测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
青春,因奋斗而美丽。青春,具有不断超越自我最终引领时代的可能。我们用行动致力科技创新,让“创新”与青春碰撞出更加绚丽的火花,为天津分院高质高效发展贡献青春力量。